37岁的崔文艳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急诊的护士长-益阳新闻网
点击关闭

附属-37岁的崔文艳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急诊的护士长

  • 时间:

【上海北欧式领口罩】

「4歲的女兒太小,很多事情還不明白,我們告訴她,爸爸媽媽要去進行一次很長時間的旅遊,孩子也是哭。」張艷說多虧了家中老人在關鍵時刻幫忙照顧女兒,才免除了夫妻二人的後顧之憂。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全力以赴,同心戰「疫」!看到武漢的同行們正分秒必爭抗擊疫魔,平時謙遜內斂的他一下子「高調」起來,經過口頭、微信、寫請戰書三次報名后,有着11年黨齡的吳沅皞終於如願被派上了「戰場」。「發熱性疾病的治療是我的強項,此時此刻更需要衝鋒在前。能與這麼多優秀的戰友一同支援武漢,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自1月初,一條條武漢疫情的消息,讓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吳沅皞的心情為之一沉。身為湖北子弟的他,自2002年考入天津中醫藥大學起,多年未曾回到十堰的老家,「很多要好的同學弟兄和親戚都在武漢,令我倍感焦急,恨不能立刻馳援一線。尤其是前幾天,表伯父在武漢因為新冠肺炎去世了,全家人都痛心不已。」

用「最近也是最遠的距離」形容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朱家旺和張艷最為貼切,此次夫妻二人雖同赴一線,但按照相關規定,兩人並不會被分在一個組裡工作。「當時我們倆都沒和對方說自己報名了,我先接到的通知,然後立刻給他打電話。那次電話里的他比平日嘮叨,告訴我要注意這兒注意那兒,我都一一記在心中」。讓張艷沒想到的是,半個小時后,朱家旺也接到了進入醫療隊的通知。

「這次派出的是中醫醫療隊,分別來自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二附屬醫院,為中醫內科、呼吸、院感等科室的優秀專業醫務人員,將承擔武漢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方艙醫院的救治工作。」如何最大限度發揮17名醫生、43名護士的作用,又保證他們的安全,作為領隊,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學政倍感責任重大。「前期張伯禮院士已將中藥治療運用於海河醫院的確診病人,取得一定效果,我們將積極完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幫助更多病人儘快康復。」

37歲的崔文艷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急診的護士長,有着十幾年豐富的護理經驗。「我知道自己一定會去前線的,所以自疫情嚴峻時起,就開始向家人慢慢滲透」。從一開始的「想去前線」,到提前準備相關物品,家人看在眼裡,也明白了崔文艷戰「疫」的決心。

「看不出來吧,其實我一直都留着長發,但為了到前線去更好地工作,都剪了。」短短几句,便不難看出開朗直爽的崔文艷在壯士「斷髮」時的決絕。「不只是我,醫院為我們請來了理髮師,男同事們也都剃了光頭或是板寸。雖然沒有了飄飄長發,但我依然覺得自己是最美的逆行者!」崔文艷說。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春節后的火車站冷冷清清。昨天上午,60名特殊的乘客讓天津站18號站台一時很熱鬧。他們「逆行」集結,搬運行李和各類物資,登上G292列車一路向南疾馳……昨日17時,第三批國家中醫醫療隊暨本市第六批醫療隊抵達武漢「戰場」。

昨日9:26,載有此次馳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的大巴車在天津站前停穩。「不負天津重託,不辱光榮使命,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武漢,我們來了!」整裝待發、鏗鏘誓言、依依惜別……這些或豪情滿懷或溫情淚目組成的畫面,讓每位在場者肅然起敬、為之動容。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我們必勝!」前方即戰場,臨近10:58登車出征前一刻,60名醫護人員和家人、同事們一起合影留念,緊緊密密「擠」在鏡頭前的他們,宛如是這群白衣衛士們用自己的身軀築成一道為病人阻隔疫魔的「銅牆鐵壁」。(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原標題:與子同袍 同心戰「疫」 第三批國家中醫醫療隊暨天津第六批醫療隊抵達武漢「戰場」

今日关键词:甜茶被罗比揉脸